图纸修改没人同步,出错率高;
客户需求临时变更,项目进度难控;
工程人员重复加班做“无效建模”,浪费严重。
直到有一天,我们终于“被迫改变”——因为丢了一个价值千万的大客户订单,对方明说:“你们没有完整的协同体系,我们不敢把复杂项目交给你们。”
那是我们第一次认真了解达索系统(Dassault Systèmes)。
我们不再是“画图公司”,而是“数字驱动型企业”
起初我们只接触了 CATIA,用它代替原有的二维绘图工具。但很快我们发现,CATIA不仅能建模,还能模拟装配、检验干涉、生成加工路径;再加上 SIMULIA 的结构仿真,我们在图纸阶段就能预测问题,避免了大量物料和工时浪费。
后来我们逐步引入 ENOVIA,用它做项目流程管理、权限控制和版本协同;再到 DELMIA 帮我们做工艺排产和仿真;整个企业从“靠人传话”变成了“系统推动”,效率提升是“看得见的”。
现在,不同部门、不同岗位的人都能基于同一个数据平台协作——设计、采购、工艺、生产都在说同一套“语言”。
三个数字,写在转型结果里:
90% 的设计变更可在仿真阶段发现并提前解决
产品交付周期平均缩短 28%
客户满意度评分从 3.8 升到 4.7
我们逐渐体会到,所谓“数字化转型”,不是换一套软件这么简单,而是改变工作方式、改变沟通逻辑、重塑思维路径的过程。
好工具+好伙伴,才有真正的升级
说实话,如果没有北京盛维安泰作为达索系统的本地支持团队,我们不敢走得这么深入。他们不仅教我们用软件,更帮我们“搭体系、建流程、带思维”,让这场转型“落得下地、接得住人”。
现在,我们还在继续扩展使用范围,准备上线达索的数字孪生工厂模块,把车间仿真、设备调度纳入统一管理。
而我们最自豪的一件事,是我们不再是“制造代工者”,而成为了客户信任的“创新解决者”。
制造的下半场,拼的不是体力,是算力;不是图纸,是数据;不是价格,是速度和体验。
感谢达索系统,也感谢我们自己。
如果你也在思考企业该如何转型,从“制造执行”变为“数字创新”,那么或许,我们的这段路,也值得你借鉴。